高迁村现存的民居建筑在明清两代陆续建成,建筑风格属徽派民居,而又融汇了浙东山地建筑的风格,独具特色。高迁民居较好地将实用性与审美价值融于一体:外观以白墙黛瓦为主,简约素净的色彩风格与江南多烟雨的气候环境相一致;坐北朝南,偏东15度,利于通风和采光,适应不同季节的温度调节需要;外部采用马头墙造型,既能够隔离视线、保护隐私,也能够在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的作用;院落中的天井使居民足不出户即能接触到自然变化,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能够加速室内空气向外流动,调节室内温度,同时也为家中的老人和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房屋之间以檐廊相连,可以遮阳避雨,方便人们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活动。

高迁村现存宅院26座,1华里长商贸街1条,古宗祠2座,古井15口,古寺庙1座。村内具有代表性的保存完好的11座古宅,自东向西连成一片,长约500米,布局大气,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每座宅院的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均为二层建筑,但内部空间灵活多样,同中有异。民居构建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大规模向内封闭的院落,使多世同堂、世代比邻成为可能,从而塑造了和谐友善、守望相助的亲族和邻里关系。

旗杆里(南)是高迁保存状况比较好的民居之一,因门前有旗杆石而得名。旗杆里(南)宅院现存三进,中轴线上一次为门厅、前院、中堂、中院、正堂、后院,前院左右为二层厢房。正堂面阔三间,高二层,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门前的旗杆石一块毁于雷电,另外两块在“文革”期间被拿去做了水碓。据吴汝志等老人考证,旗杆里(南)为吴氏31世吴树芝(1802-1848)所建。旗杆里(南)的大门外有“屏峰耸翠”的门额,“屏峰”即南向的翠屏山。门额是高迁民居的一个特点,普遍存在于民居外墙,大门和侧面的门楣上,内容以咏叹自然造化、抒发流连山水田园的情怀为主,表现了民居主人高雅冲淡的品味和趣致。旗杆里(南)的后院东西侧门分别有“水将绿绕”和“山送青来”的门额。

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的承祖堂,是高迁建筑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承祖意为继承祖上的恩泽、财富和门风。承祖堂始建于清代,三台九堂门,现存三进,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正堂、前院、正堂、后院。前院和后院左右两侧为二层厢房,正堂面阔二间,高二层。原建筑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现存建筑是水门派吴氏在1920年前后重建。目前建筑保存状况不佳,部分檐柱损毁。

木雕、石雕和砖雕等手工艺杰作是高迁民居中独具特色的装饰。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构件和家具上的装饰,宅院内从柱头、斗拱、泥鳅梁、牛腿冬瓜梁等大木构件,从门窗到牛腿、雀替等小构件以及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等。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花草、山水、虫鱼、鸟兽、博古、诗词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根据建筑构件需要,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石雕主要用在祠堂石柱、戏台石柱、宗祠、牌坊、桥及民居的门额、门框、水井栏、花台、漏窗、柱础、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狮子、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质朴浑厚,灵活生动。砖雕是仙居本地产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民居的门楼、门楣、门套、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生动。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龙虎狮象兔鹿等动物、山水花鸟、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民俗风情。

这些雕刻作品伴随着高迁民居保存至今,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艺技术,也传达着它们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寓意。雕刻作品上那些象征着平安吉祥、福寿绵长、瓜瓞绵延、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的图案和符号,无不诉说着过去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是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熟悉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