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戏乐

下塘戏(西)乐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据传,下塘西乐开始是由朱吴曹等会玩胡琴、萧、唢呐、鼓等爱好者自发组成,以及到朱西守代,还和东村李小松等人联手,逐渐进入“出名”阶段,属当时民间“吹拉打”的乐队。到了朱培畎、寿银这一代,下塘西乐到处盛行。凡民间有迎神宴会、喜庆婚嫁、丧葬祭祀,大都要来请下塘西乐。现在是婚嫁不用,丧事大作兴。新中国成立后,下塘西乐日见萧条,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随着民间音乐日渐兴盛,下塘西乐也随之恢复生机。由于老艺人大部分凋零,难以成班,故常与别地乐手拼凑组班出门演奏,不过下塘西乐名声尚在。

下塘西乐与民俗礼仪相随,常在婚嫁迎娶、迎龙迎灯、迎神宴会、丧葬祭祀时出门演奏。旧时,红白喜丧各有规定的曲调,现在虽然场合不同,但演奏曲调可以套用、混用。

1.迎神、迎龙、迎灯时:下塘西乐紧随其后,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例如在盛夏大旱年时,各乡民到山涧天河“取龙”,西乐随之一路吹打,尤其是在山涧天河、塘潭中请到泥鳅、黄鳝、水蛇等水生动物时,认为请到“真龙”了,更是欢呼雀跃、大吹大擂。

2.喜庆婚嫁:旧社会,迎娶时一对唢呐跟随花轿到新郎家,待新娘梳妆上轿出门开始,一路吹奏,到新郎家便和全班乐手一起大吹大擂,拜天地吹《朝天子》《大门开》《大过场》,拜双亲大人吹《郭子仪做寿曲》,婚宴催坐筵席吹《喜庆小开门》,点客吹奏《点兵点将过场》,场面气氛其乐融融。

3.丧葬祭祀:旧时,红事用西乐,丧葬很少用西乐。现在倒过来了,迎娶不用西乐,丧事大兴西乐。有场面的还要用铜管乐。当老人亡故遗体送去火化时,西乐、铜管乐就随其家属亲友乘车去殡仪馆。待火化后,亲人捧出骨灰盒起,乐队开始吹奏,一直将其送到灵堂。接下来就坐场吹打演奏,主要是接客、吊丧、祭拜、入殓。此时大都奏肃穆庄严、舒缓悲哀的曲子,使祭祀活动高潮迭起,以表达人们对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出殡时,两面铜锣、两面唢呐在最前面,铜管乐队紧随灵柩,西乐班在送丧、背花圈队伍后面一直吹打演奏,送到灵柩入墓为止。


表演形式及特点:

下塘戏(西)乐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列队行进式,主要适用于动态场合,如婚嫁迎娶、发丧出殡等。演奏者分二队纵队边走边演奏,各种乐器排列次序均有规定。婚嫁迎娶时,一对唢呐一定要走在花轿前面。出丧时,大铜锣走在最前面,名曰“鸣锣开道”。接着一对唢呐,灵柩的后面再用胡琴、萧、唢呐、锣、鼓、钹送其上山入墓。

另一种为室内坐奏式,也称坐堂、坐场,演奏打击乐器锣鼓铙钹者坐在中间,唢呐、笛子、板胡、二胡、大胡、三弦等吹拉乐手围坐在四周演奏。此种形式多用于祝寿、吊祭、庙会等静态场合。

下塘西乐的主要特点是乐曲内容丰富,音乐变化宽广,喜怒哀乐各具特色,适宜各种不同场面。

代表曲目:

《金华乐》《小开门》《太王》《返乡台》《浪汤》(又名‘还魂调’)《望乡台》《闹花台》《梅花三弄》《小采石》《黄岩调》《力调精》等等。其中,《小开门》还分为红事《小开门》,白事《小开门》和通用《小开门》等。

乐器、道具及服饰:

1.乐器

吹唢呐、笛子、萧

拉板胡、二胡、大胡

弹三弦、琵琶

敲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碰铃、的搭板、响子。

2.道具

桌、椅、凳子

3.服饰

白事用的乐手穿白色衣裤,红事穿青布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