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源自传统的饮食文化。小麦最早加工成面粉被人食用时,即蒸制了一定的形象。早在汉代已有相关记载,宋代《梦梁录》中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
仙居过年过节,婚庆、白事都有做馒头、做花卷等习俗。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馒头,还要为小孩做鲤鱼、蛤蟆、四轿等形状的面点,蒸熟后再烤干,小孩子又好玩又好吃。
捣年糕时,大人们也会用年糕料做一些羊、牛、马等小动物给小孩玩。
这些都可以看作面塑作品的雏形。
明代,面塑逐渐脱离日常食用,演变成独立的艺术形式,观赏性大为增强,有了独立的经济价值,成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一种。
面塑的工艺流程包括:
(一)面类
1.面和好,发酵后做成鲤鱼、蛤蟆、四轿等形状;
2.蒸制;
3.用炭火烤干。
(二)米类
1.粳米泡透沥干;
2.上饭蒸蒸熟;
3.放在捣臼里捣烂;
4.趁熟揉、搓、捏成各种小动物。
传统面塑多以花卷、鲤鱼、羊、牛、马等作为主题,其寓意常有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马到成功等含义和祈求美好生活。
面塑的用途通常是作彩礼和给小孩玩耍。
制作面塑的材料以小麦面粉、粳米、糯米等为主,工具包括剪刀、菜刀、筷子、竹签等。
面塑工艺的传承状况:高迁没有专门的师傅,只是上代人传下代人,过年过节等喜庆场合做些给小孩玩,多以家庭形式存在。
代表人物鲍启乾,可以捏制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
其他农业生产
-
高迁花灯
花灯分为针刺无骨花灯和有骨花灯。 高迁花灯大约起源于唐光化年间。吴氏始祖、后梁银青光禄大夫兼国子祭酒侍御史吴全智,因不满朝政腐败,弃官从浙江遂昌迁居至仙居下砾村,将花灯制作技艺传授乡邻。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针刺无骨花灯大致可分为花篮灯、荔枝灯、龙凤八卦灯、绣球灯、宝石灯等几大类。针刺无骨花灯均无竹、木、铁丝等硬件骨架支撑,全由手工针刺各色彩纸粘贴而成。
-
龙灯——板龙、卷地龙
每节龙身成石拱桥的拱形,拱宽50厘米,背上的龙鳍倾斜成“山”字形。一律向尾部倾斜。龙鳍似锯齿形。龙身成五凿形叉开,长约8市尺。 卷地龙的制作: 卷地龙又叫九节龙,由龙头、十九节龙身、十节龙尾构成。 整条龙骨架全用毛竹片制成。龙珠、龙眼也用其编织而成。现在改蜡烛为电灯照明。龙骨架上裱上白纸,描上五颜六色的龙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