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孔冠男同学高迁调研心得体会——行走在记忆中

记忆虚无缥缈,但却是我们每个人心里不可磨灭也珍贵无比的财富;文化源远流长,也需要我们的行动才能将其永远传承。有幸参加本次《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于台州高迁古村落的调研,行走在高迁村源远流长的白水溪畔,行走在各种精雕细琢的明清古建筑间,古村落记忆已经扑面而来。

而更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作为口述组的同学和当地居民的深入交谈,言语间高迁人的形象在我们脑中逐渐丰满,慈孝文化、耕读文化实现了对我们内心深处的触动。与此同时,在整个调研中,我也产生了对我们要做的数字记忆建构的一些想法。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棺材桥、勤读书等高迁记忆的触动

我与李金玉、谢翔三人组成了口述三组,紧随马林青老师的带领我们在高迁村完成了对吴相德老教师、吴先文老干部、陈锦扬与吴秀珍夫妇的访谈,以及后来于镇政府当面聆听了杨主席对天姥山位置考证的具体分析。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打动我的当属3月20日上午对吴相德老人的访谈。吴相德老人年逾古稀,眼神矍铄红光满面的样子与五十岁相差无异,曾为中学教师的他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分享,其中包括高迁村人祭祀传统、耕读传家家训的体现、慈孝文化的发展等。

吴相德老人从其爷爷了解来的关于高迁白水溪的“棺材桥”的事迹,则是让我们对高迁人团结、无私的品质认识更为深刻。谁能想象,对传统、神灵等如此看重的高迁,在抗日战争时期愿意为了大局把祖先的棺材用来搭成士兵通过的桥?!是多大的团结与大局观才能有这样的举动,这无疑极大地震慑了到我们。同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故事在县志中似乎没有准确记载,试想,要是这个故事不能从吴相德老人处传播出去,属于高迁人的这段记忆是不是就有可能湮没在时光中了呢?

勤学在高迁是个家家户户都铭记的关键词。高迁出状元不少,亦出大学生无数,对书籍的热爱强到连宅院里的鹅卵石都要铺成书本的形状。吴相德老先生对其本人经历的分享、他教导过的学生积极求学的例子、高迁村无论男女都崇尚教育等例子都让我们对高迁的勤学文化了解更深。

二、关于数字记忆构建的感想

此次调研,带着任务来,心里自时刻盛着对数字记忆构建的思考。仰望古建筑上方雕工精美绝伦的牛腿,俯览窗边一幅窗花可讲一个典故的精致,同时些许遗憾于行程的走马观花,我也有了两个方面的感想。

一是深感我们所做项目的重大意义。高迁记忆,高迁文化存在太多值得挖掘的宝藏,却缺乏更好的手段将其推广与发扬。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亦得知如今高迁村随着旅游的开放,古迹面对偷盗破坏的风险,记忆在不断流逝,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数字记忆的构建,也是对高迁记忆的抢救吧。

二是担心我们目前所做的深度不足以反映高迁记忆的全貌。我们在数字记忆构建课程中的学习中了解到记忆的宏大与内容丰富,高迁古村落记忆也应当是立体而鲜活的,路边耄耋之年老奶奶晾晒的咸菜、穿过上下吴潺潺流动的白水溪、屋中锅里蒸着的热气腾腾的红糖馒头、墙上稍显破损雕工精细的窗花、家家户户门前清澈见底水质甜美的古井、古宅门口张贴的世纪之前的捷报原件,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高迁人心里口中的高迁故事,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还原最丰满生动的高迁记忆。

但是我们这一阶段能做的,在我看来似乎还不足以能够实现这样的还原。我们用单反记录下高像素的古建筑照片,摄像机、录音笔记下精选的访谈对象所谈的高迁故事,却还是差了一些高迁人的味道在里面。或许需要真正在高迁村里住上三两个月,沐浴过高迁村清晨的第一抹阳光听过第一声鸡鸣,看过季节变化时村里的各种变化,听过高迁年轻人对高迁文化的理解、高迁长辈们对高迁文化的娓娓道来,经历过高迁人的一天日常,才能对高迁记忆的构建注入更多活力与灵魂罢。

然而我们都深知,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对高迁记忆的构建与维护,逐步进行、不断丰富可以说是现在的最优选。同时也希望在我们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在台州记忆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能探索出条件允许范围内最能反映高迁记忆全貌的数字记忆构建方式。

如上,吴相德老先生的访谈带来的动人故事与整个调研过程中我对数字记忆构建产生的一些想法组成了这篇调研感想的主体。行走在记忆中,行走在高迁记忆中,行走在我在高迁的调研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