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对古老的东西都有种敬畏、欣赏与疑惑。敬畏它们曾经历的风霜雨雪、时代变迁;欣赏它们坚韧挺立、秀美精致;疑惑它们现今的生存环境与未来的走向……这次高迁古村之行,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与常去的博物馆、皇家园林不同,这次的目的地是旧时普通百姓的居所,恰好我们去的时候游人不多,更感古村的古朴和韵味。木质古房、石砌小院、精美雕刻、门前小流……细致到不同窗上的各色雕花,大气到整个院落的隔间布局,都各有讲究,工艺技术和工匠用心可见一斑。走在其中,眼见着历史的痕迹,触摸着古老的留存,再加之自由散漫的鸡们狗们、时不时的清晰鸟鸣、时隐时现的太阳、偶有现身的小雨、油菜花开的田地、居民较少的街道、倚门而坐的老人……着实感觉自己诗人附体,江南情怀喷涌而出,体味着这宁静南方小村的缓慢而清雅的气质和历史味道。
感受着村子的诗意“长相”之余,还是不可避免地被类似感人摄影展中的人文景象所打动。当亲眼见到一个大大的院子里,两三有些年纪的妇女在做着手工活儿、一位不舍老宅子的白发奶奶坐在窗边看着匆匆来往的游人、一位在院子角落偶然见到的老爷爷指着正院让我到那边游览、一位从黑暗屋子里走出来的老人自豪地说着他家的房子的种种、一位碰巧路过的大叔微笑着与正在拍摄他家花儿的我简单交流……心头便不觉一酸,又一暖。现实的无奈让这里多是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尤其是对老人,说留守可能多了一些被动,他们则多是主动不愿离开,他们习惯了住老房子,习惯了自己种点小菜,习惯了安静的日常,他们是高迁古村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我的“古物情怀”是一种站在旁观角度上的客观体验,那么他们的则是主观深深的爱、归属与习惯。
在感受着他们的美好的同时,心里疑惑而担心的一面也在吹着风。有那么一阵,是下午,下了很小很小的雨,天阴阴的,没有旅游团,我独自穿梭于房间、街道上,竟感到了一丝紧张。温度稍微降低,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前日充满热闹游人声的老宅院里空无一人,黑漆漆的房间里乱糟糟地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一下感受到了一丝冷清的意味。走到一处开阔一些的地方时,竟被村里的狗一只、两只、好几只地用叫声赶跑……看着自己脖子上挂着的相机,脚上的旅游鞋,顿感自己与这村子的格格不入,没法用生长在这的人的立场去感受村子的价值,始终都只能发表一些“第三方”感受。而这也是我们要做口述,要让村子的人们自己阐述对村子的情感的原因吧。
但是,在过几十年,不知道村子里的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老人们渐渐逝去,会有年轻人回来么?老宅子要彻底作游览用么?这样是对它好的保护么?我们要保护的这些东西是重要的么?以后的人们会对它的价值作怎样的利用?……
总会陷入一种矛盾,觉得类似的文化必须保存下来,但是想到很久以后可能再也没有人能够切身体会它的价值和韵味了,人人都是像在旅游、在逛博物馆学知识一样的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自行感受着文化,而根植与这文化所成长起来的人却几乎不存在,没有人能从主观的角度去维护这独特的文化,去最恰当地诠释这文化,就会感觉很难过,很矛盾。我们除了见到、赞叹、敬佩、告诉另一个人去见到、赞叹、敬佩之外,对这文化还能有什么贡献呢?
有时候想不太通,有时候又突然想得很开,大概每一个即将进入博物馆的文化都在等一个灵魂相吸的人吧。弱水三千,他只取这一瓢,专心投入这一个文化,把自己变成这其中的一员,就像现今很多的专门史学者,若真有爱,大概他们每天就是生活在那个心心念念的朝代吧,也就是真正的继承人了。
时代匆匆走,古物情怀可长久。